C-1-3-7-3-112-10-29《找出那些深藏不「漏」的聽損孩子:從醫療、聽能復健到家庭支持的全面探討》研討會

活動編碼 

C-1-3-7-3-112-10-29

類別  

生涯

活動名稱

《找出那些深藏不「漏」的聽損孩子:從醫療、聽能復健到家庭支持的全面探討》研討會

參加人數   11人
時間

112年10月29日

地點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平安樓15樓階梯講堂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 

聽語學系

 
 
※活動內容:

3

※活動檢討:

講題:學前兒童遲發性聽損風險因子之探究 (詹益智/馬英娟)

此演講介紹遲發性聽損的定義、特徵,以及對兒童發展所造成的影響,並分析雅文基金會的資料庫,以探討可能造成兒童遲發性聽損的風險因子,其中包含已知的聽損基因—GJB2。並且再進一步探討,具GJB2 基因變異且新篩通過之遲發性聽損兒童其損失程度的變化歷程,與使用聽覺輔具介入及接受聽語早療的現況。

講題:兒童漸進性及波動性聽損之常見遺傳原因探討 (陳姵妤)

漸進性及波動性聽損是常見的兒童聽力問題,其中遺傳性聽損佔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但部分患者在出生時新生兒聽力篩檢呈現正常,後續隨著年齡增長才發展出感音神經性聽損,在沒有相關基因診斷的資訊的狀況下,使家長及臨床醫師有虛假的安全感,導致延遲診斷,後續產生語言學習及行為問題。故即使在新生兒聽力篩檢的幼童,仍須持續追蹤聽語發展里程碑,搭配適齡的聽力篩檢,以期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

講題:巨細胞病毒與嬰幼兒聽損 (褚嘉慧)

聽力損失是最常見的先天性缺陷,原因可分為環境因素、遺傳基因及少數前兩者交互作用因素。聽損基因的研究已相當成熟,近年來先天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所造成的聽損逐漸被重視。

在新英格蘭期刊 2006 年所發表的研究可以發現,新生兒聽損族群中,CMV 感染可解釋的比例為 21%。而在四歲孩童聽力障礙族群中,CMV 感染所佔的比例略增為 25%,可見此病毒感染在聽障孩童中占有相當比例,其中一部份是出生時正常,但以晚發性(late onset)聽力障礙來表現。

講題:助聽器對雙側輕度聽力損失學齡前兒童語言結果的影響 (林鴻清)

研究目的:在調查助聽器 (HA) 使用的作用,於3-5 歲輕度雙側聽力損失(MBHL)學齡前兒童的語言結果。

方法:研究52名MBHL 兒童和30名正常兒童。聽力(NH)。進行分析比較 (HA MBHL)的語言能力,(non-HA MBHL)組及其 (NH) 對照組。

結果:優耳純音平均值 (BEPTA) 與語言理解成績。 在患有 MBHL的兒童中,那些使用 HA 在所有語言領域都優於那些沒有使用 HA的人。 MBHL 兒童的語言技能與 NH 同齡人相當。 這優耳純音平均值BEPTA 的可聽度改善程度是一個重要的預測語言能力的因素。

講題:再生醫學於感音神經性聽損之創復健的未來應用 (許益超)

全世界有數億人患有聽力損失,主要是由於感覺毛細胞或螺旋神經節神經元的損傷或喪失而導致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人類耳蝸的內耳毛細胞和螺旋神經節神經元細胞數目恆定,一旦這些毛細胞或螺旋神經節神經元細胞因遺傳基因變異或遭受高分貝音量、藥物毒性或老化,耳蝸中的毛細胞和螺旋神經節神經元細胞的數量就會開始下降,且無法再生補充,因而導致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經性聽損。許多研究文獻顯示,感音神經性聽損是可以透過物理、化學藥物或生物藥的方法來預防或保健。演講在這個基礎上,並連結其他講師們所討論的GJB2及遲發性聽損的議題,與大家探討GJB2或後天感音神經性聽損的機轉及預防惡化的方法,介紹了聽力治療醫學中不同策略,再生醫學所扮演的角色及應用。

講題:遲發性聽損之家長心理調適與聽語服務介入 (黃姵綺/ 謝佩吟)

遲發性聽損可能導致學前兒童錯失早期發現與介入的機會,進而對聽能、說話、語言、認知及社交能力產生負面影響,使得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與學習感到擔憂。此演講分享家長面臨孩子為遲發性聽損的困境與介入概況,並以個案實例探討家長心理調適及接受聽語服務的歷程,協助專業人員在臨床服務中給予家長有效的心理支持與教學互動策略

※活動照片:      

  4

 陳姵妤醫師講題:兒童漸進性波動聽損常見遺傳探討
 
  5
 
林鴻清教授講題:HA對雙側輕度聽損學零前兒童語言結果之影響 
 
6
 
相當多聽語人士及醫師參與此次研習